html模版李白蘇軾為何在河南留下這麼多詩篇?
發佈時間:2017-04-14 18:27:15|

來源:大河網|

作者:佚名|

責任編輯:DH010

中原詩歌走廊地圖帶你讀懂詩意中原鄭汴洛,如今是絲綢之路經濟帶3個重要節點。而在古代,它們也地位超然,向西經函谷關通達關中,向東經商丘聯絡吳越,是唐宋數百年的交通要道。在唐



中原詩歌走廊地圖 帶你讀懂詩意中原

鄭汴洛,如今是絲綢之路經濟帶3個重要節點。而在古代,它們也地位超然,向西經函谷關通達關中,向東經商丘聯絡吳越,是唐宋數百年的交通要道。在唐代,更是明確這條路為“大路驛”——全國第一要道。

這條“大路驛”不僅運輸物資、人員,也是信息之路、文化之路,唐詩宋詞興盛之時,更是一條“詩歌走廊”。據葛景春先生統計,《全唐詩》2200多個詩人中,河南籍的350多人,約占總量的六分之一。《唐詩三百首》中所選的76個詩人中,河南籍的25人,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。

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、蘇軾、韓愈、劉禹錫、元稹、李賀、李商隱、范仲淹、歐陽修、晏殊、李煜、柳永、李清照……這些中國文學史,甚至世界藝術史上的大師大傢紛紛從這裡經過,他們快意高歌,他們惆悵低吟,他們從這裡出發走向人生的巔峰,他們在這裡相逢,他們在這裡離別,成就瞭千年傳頌的不朽詩篇,他們在這裡歸去,把詩意留在中原大地,讓這條“詩歌走廊”花團錦簇,華美絢麗,詩趣盎然。

中原一廊詩歌 搖曳千年星河

總策劃 董林 策劃 楊青 許笑雨 統籌 姚偉

記者 許笑雨 姚偉

大河之南,洛陽、鄭州、開封一字排列,光芒耀眼,生機勃勃。這是中原最具活力而且最有故事的三座城市,歷史上它們都曾光芒萬丈,奪人眼目。兩百多公裡的距離內,三大古都如三星連珠,這在中國,乃至世界范圍內,都不多見。

鄭汴洛先後興旺、交相輝映,都與地處中原的交通區位優勢有關。鄭州被稱為“火車拉來的城市”,開封則是“大運河載來的首都”,周公營造洛邑,也是因為“天下之中,四方入貢道裡均”,隋唐大運河開鑿後,洛陽與開封成為全國性交通中心。

今天,鄭西高鐵、鄭徐高鐵、連霍高速、隴海鐵路、310國道等東西交通大動脈聯袂通過鄭汴洛,火車、汽車川流不息,給城市帶來源源不斷的活力。也使這三座城市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三個重要的節點。古代,鄭汴洛之間也是交通要道,唐朝曾頒佈“中央文件”,明確這條路為“大路驛”——全國第一要道,路上騾車、馬隊、行人川流不息,繁榮瞭數百年。

這條“大路驛”不僅運輸物資、人員,也是信息之路、文化之路,唐詩宋詞興盛之時,更是一條“詩歌走廊”。 幾乎所有著名的唐朝詩人、宋代詞人都曾是這條“詩歌走廊”的過客.

王維“朝與周人辭,暮投鄭人宿”,將鄭州郊外的田野寫得清新淡遠,如詩如畫。

李白更漫遊鄭汴洛,在嵩山長吟“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,奔流到海不復回”,在洛陽奮筆“油煙分離機長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雲帆濟滄海”,與杜甫、高適攜手同遊開封、商丘,“氣酣登吹臺,懷古視平蕪”,結下深厚友誼,留下一段大唐詩壇的佳話。

蘇軾從這裡走過。他前往陜西任職,弟弟蘇轍從開封一直送到鄭州西門外,兄弟倆在今天的鄭州市中原路一帶依依不舍。走到澠池崤函古道,蘇軾尋找當年隨父親進京趕考時痕跡,卻一無所獲,惆悵不已,寫下“人生到處知何似?應似飛鴻踏雪泥。泥上偶然留指爪,鴻飛那復計東西。”往事往往如鴻飛雪化,再無蹤跡,“雪泥鴻爪”的感慨遂深入人心。

多情的柳永也是這條“詩歌走廊”的“明星”。開封東水門外,他與戀人無奈相別,“都門帳飲無緒,留戀處,蘭舟催發,執手相看淚眼,竟無語凝噎”……

杜甫、白居易、韓愈、劉禹錫、李賀、李商隱、范仲淹、晏殊、歐陽修、李清照……這些中國文學史,甚至世界藝術史上的大師大傢也紛紛從這條詩歌走廊上經過,他們在這裡快意高歌,他們在這裡惆悵低吟,他們從這裡出發走向人生的巔峰,他們在這裡相逢,他們在這裡離別,成就瞭千年傳頌的不朽詩篇,他們在這廚房油煙處理裡歸去,把詩意留在中原大地,讓這條詩歌長廊花團錦簇,華美絢麗,詩趣盎然。

在詩歌史的天空,這條“詩歌走廊”就是一條璀璨的星河。正如河南社科院研究員、著名唐詩研究專傢葛景春先生所說:“唐宋以洛陽或開封為文化中心,從商丘到函谷關,形成瞭一條詩詞之路。” 為何會有這樣一條“詩歌走廊”?

鄭汴洛,向西經函谷關通達關中,向東經商丘聯絡吳越,唐宋數百年一直是交通要道。

唐代實行兩京制,長安與洛陽分別為西京、東京。兩京間唯有一條崤函古道,這條路商旅雲集,車馬成群,十分繁忙。

而長安、洛陽都偏西,與廣大東部地區的交通也十分重要。

“長安城東洛陽道,車輪不息塵浩浩。爭利貪前競著鞭,相逢盡是塵中老。”

而洛陽出虎牢關再向東,本可有多條路,但因大運河的開鑿,洛陽經鄭州、開封、商丘前往東南成為全國最重要的交通要路。人們畏懼陸路鞍馬勞頓,喜歡水路平穩省力,能走水路盡量走水路,所謂“山程度函谷,水驛到夷門(指開封)。”“初經函谷眠山驛,漸入梁園問水程。”

宋代以開封為東京,洛陽為西京,商丘為南京,三座“一線城市”之間的聯系極為重要,與唐代相比,鄭汴洛以及東到商丘的交通的重要性有增無減。

唐宋兩代,科舉考試逐步成熟,規模越來越大,天下讀書人參加“高考”大多要走這條路。唐朝時,長安、洛陽是“考點”,不管去哪個“考點”,廣大東部地區的考生都要行經這條“走廊”;北宋時,“考點”變成瞭“開封”,每當科舉考試,應考舉子雲集此路。不僅參加考試,落榜的,考中赴任的,貶謫的,升遷的,也是絡繹不絕於此路。文人一多,以詩會友的就很常見,如劉禹錫所言,“兩京大道多遊客,每遇詞客戰一場。”漫長的驛路,詩人們或當面切磋,或館驛題壁,或送友遠別,也或者獨自抒發小情緒,讓這條“詩歌走廊”成為詩歌創作的平臺。

這條“走廊”也是詩歌傳遞、傳播的重要渠道。古代通信困難,元稹曾給貶謫到江西的白居易寄詩,後者兩年後才收到,但如在大路驛旁,就可托驛站的“神行太保”們“快遞”;唐宋喜歡詩歌的人極多,詩人題寫在驛道沿途酒樓歌館墻壁上的詩句,“好事者多詠之”,“篇章傳道路”,便可“詩名播人間”,迅速成為“網紅”。

這條中原“詩歌走廊”根植於中原深厚的詩歌傳統,也促進瞭中原詩歌創作的繁榮。 如果說中國是詩的國度,那麼中原就是詩油煙處理設備的中原。

我們腳下的土地,曾經孕育出搖曳多姿的詩情。《詩經》“國風”一半以上,是河南先民“情動於中而詠歌之”,那熱烈浪漫,優雅精美的詩句傳遞到遙遠的時空,對中國文學、中國文化都產生瞭深遠的影響。

中國第一次國傢層面的“詩歌熱”,出現在漢魏洛陽城。在建安文學創作成就的基礎上,身為皇帝的曹丕明確提出此乃“經國之大業,不朽之盛事”。這樣的“文學的覺醒”,有著劃時代的意義,漢魏洛陽成為詩歌之都、藝術之都。在此之前,很多寫出傑出作品的詩人寂寂無名,《詩經》、《樂府》裡的民歌,文人創作的《古詩十九首》,莫不如此。文人無奈自言“為賦乃俳,見視如倡”。而在此之後,詩和文學地位越來越高,到唐代,從皇帝到販夫走卒莫不愛詩,文學青年層出不窮,寫出一首好詩即可名滿天下,李白之輩更憑詩作“自雄於世”。

這條“詩歌走廊”在唐代形成之後,廣泛的交流和詩情的碰撞,使中原成為詩歌創作最為活躍的地區。有唐一代,中原可謂群星璀璨,詩人之多、流派之眾,為一代之冠。據葛景春先生統計,《全唐詩》2200多個詩人中,河南籍的350多人,約占總量的六分之一。《唐詩三百首》中所選的76個詩人中,河南籍的25人,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。唐初的杜審言、沈佺期、宋之問、劉希夷,盛唐的王灣、岑參、崔顥、李頎、杜甫,中晚唐的韓愈、白居易、元稹、劉禹錫、李賀、李商隱等,無不是各領風騷的大傢。

北宋100多年歷史上,“汴京富麗天下無”,開封繁榮富庶,市民生活豐富多彩,吸引天下文人雲集京師。“風暖繁弦翠管,萬傢競奏新聲”,“是處樓臺,朱門院落,弦管新聲騰沸”,勾欄瓦肆,繁華都市,成為宋詞生長的溫床。

洛陽,唐詩的高地;開封,宋詞的山峰。在唐詩宋詞的天空中,開封與洛陽雙峰並峙,交相輝映,給我們留下瞭豐厚而寶貴的遺產。 今年以來,《詩詞大會》、《朗讀者》火爆熒屏,引起大眾共鳴。如一位嘉賓所言,這是意料之中的事,因為中國人心中有“詩心”,有唐詩宋詞播下的“種子”。從幼年起,唐詩宋詞就在中國人心中播撒下詩的種子,合適的季節,隻要一滴水,一縷風,就能發芽,生長,生機洋溢。

上世紀八十年代,曾有一次全國范圍的文學熱、詩歌熱。其背景是文革所造成的心靈和情感的荒漠化,文學熱、詩歌熱如春風化雨,潤物無聲,滋養心靈,讓中國重新煥發瞭勃勃生機。30多年來,中國經濟快速發展,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,而我們的靈魂或許需要另一次文學熱、詩歌熱的滋養。適應時代需要,河南近些年致力於“華夏文明傳承創新”,在這提升國民素質、提高地域軟實力的文化高地建設中,唐詩宋詞無疑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。

陽春三月,草長鶯飛。我們決定行走這條詩歌走廊,尋訪古代詩人蹤跡,感受他們曾經的悲歡離合、痛苦歡樂,體驗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詩篇、詩情。

我們從鄭州出發,西奔洛陽、三門峽,東走開封、商丘,在芳草連天、晚風拂柳、笛音回響的古道,尋訪李白、杜甫攜手同遊的古臺,尋訪李賀、劉禹錫的傢鄉,尋訪白居易、李商隱吟詠的風景,尋訪宋祁的“綠楊煙外曉寒輕,紅杏枝頭春意鬧”……

(本報道得到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葛景春、衛紹生兩位先生的大力支持,在此表示感謝!)



arrow
arrow

    dzj175r5j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